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经验生活经验

明朝松锦大战,明末松锦战役

查看 wangqiang2022bixu8 的更多文章wangqiang2022bixu82021-10-22【生活经验】87人已围观

  1640年到1642年,明清之间爆发松锦之战,这是明清之间的最后一场大战。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风雨飘摇的明末,崇祯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国内有李自成的农民军,辽东有实力强劲的八旗铁骑。公元1642年,松锦大战结束,明军惨败,洪承畴、祖大寿先后投降满清。关外地区几乎全部沦陷,只剩宁远孤城一座,明军再无还手之力。就在此时,皇太极提出议和请求,而且条款并不算苛刻,只是双方划定界限,互相交换一些财物。即便崇祯拿不出那么多钱,如果他同意议和,最起码可以让明军有喘息之机。

  只不过崇祯还是拒绝了,为何在如此危难之刻,亡国就在眼前,崇祯仍是不同意议和呢?

  朝野舆论压力很大

  史料记载:

  “‘是尔君好逞干戈,犹尔之君杀尔也。天运循环,无往不复,有天子而为匹夫,亦有匹夫而为天子者。天既佑我,乃使我去帝号。天其鉴之!’辛丑,大军逼燕京。”

  崇祯拒绝议和,那么皇太极也就只能再度发兵。松锦之战虽说清军取得了胜利,皇太极的军事天赋也显露无遗,但在近三年的战争中,清军也损失惨重,同样需要时间修整。所以,我们推测,皇太极提出议和,也有些迫不得已的成分,如果议和达成,对清廷也是个不错结果。

.

  事实上,在很长时间内,女真人并没有吞并大明的打算,即使是有,对他们来讲也只是个遥不可及梦想。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单单一个关宁锦防线,他们都无法攻克,所以皇太极提出议和,也在情理之中。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毕竟当时明军处于劣势,还必须两线作战,如果辽东方向的战事能告一段落,那么崇祯有可能腾出手来,解决李自成的农民军。原本议和事宜是秘密进行的,陈新甲、谢升等大臣都已经汇报给了崇祯,崇祯同意议和继续进行。

  史料记载:

  “一日,所遣职方郎马绍愉以密语报,新甲视之置几上。其家僮误以为塘报也,付之抄传,于是言路哗然。”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再秘密的事情也可能会走漏风声。一次,兵部尚书陈新甲收到部下马绍愉的密信,陈新甲看完就放到了桌案之上。他家的书童以为这封信是将要发出的军事情报,就让人传抄下去,一下子大家都知道了秘密,原来皇帝在暗地之中搞议和。

  舆论为之哗然,陈新甲就成了众矢之的,即使大家知道这是皇帝默许的,但那个替罪羊只能是陈新甲。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口水也能淹死人,在舆论的压力下,崇祯妥协了,迫不得已停止了议和。

  不论如何,崇祯还是要考虑大臣们的意见的,况且当时东林党一家独大,文官集团势力空前,如果大臣们一味地阻止议和,他这个做皇帝的也无可奈何。

  顾忌脸面,爱惜羽毛

  知道消息泄露之后,崇祯帝十分恼火,他并是不恼火议和由此失败,而是恼火陈新甲的不小心,这么重要的机密,怎么就轻易泄露了?

  换言之,正是陈新甲的不小心,让皇帝丢了脸面,原本说一不二的皇帝形象,变成了委曲求全的伪君子,这让崇祯帝无法接受。

  陈新甲固然有错,但他也是在为朝廷办事,即便成了众矢之的,罪不至死。崇祯为了脸上那层最后的遮羞布,为了保全他的脸面,将罪责全部推倒了陈新甲身上,周延儒、陈演等大臣都曾极力劝说,但崇祯还是把陈新甲给杀了。

  亡国之祸就在眼前,而崇祯却还在爱惜他的羽毛,将国家逼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理论上来讲,崇祯应该不惜一切代价,保证议和顺利进行,脸面和尊严都不如生存来的重要。

  崇祯拒绝议和,那么只能和清军再度兵戎相见,可是明军已经毫无招架之力,亡国之祸就在眼前。

  崇祯性格有缺陷

  即位之前,崇祯的生活环境并不美好,由于明光宗朱常洛是宫女王氏所生,万历皇帝对朱常洛并不好看,还十分厌恶。十五年的国本之争,就是为了太子之位,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立为太子。

  朱常洛本人都遭受排挤,那么更别提他的五子朱由检。在朱常洛继位后仅仅一个月,就去世了,红丸案很是蹊跷,深宫中暗流汹涌,人人自危,崇祯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

  崇祯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中成长,因此他的性格也变得特殊且极端。崇祯皇帝性格多疑,对旁人很难信任,他不相信宦官,也不相信文官、武将,边境的武将他说杀就杀,兵部尚书也不知杀掉了多少。

  在其身上表现出诸多缺陷,比如刚愎自用,比如首鼠两端,既自卑,又自信。在废除阉党的斗争中,他做得干净果决,但面临内外交困的窘境时,他却无能为力。

  事实上,不论是谁当那个皇帝,都不一定比崇祯做得好。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女真反叛,加之自然灾害不断,官员队伍腐败严重。这就好比一台即将报废的机器,就算请来再好的修理师傅,他也无法将这机器恢复原状,只能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扔掉换新的。

  公元1644年,李自成即将要攻入京城,此时议和或许已经没有意义了,要想挽回败局,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南迁。左中允李明睿曾上疏崇祯,劝他尽快南迁。

  李明睿是这么说的:

  “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

  事关紧急,必须当机立断,只要南迁成功,还可以组织人马东山再起。崇祯也明白了,如果再拖下去,李自成就打进来了,跑都跑不了。

  崇祯有意南迁,只是他碍于脸面,再次询问大臣们的意见,一时间舆论再起,很多大臣不同意南迁,崇祯犹犹豫豫之间,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性格决定命运,在亡国之际,崇祯就应该当机立断,不要考虑什么尊严和脸面,只要他到了南京,一切都会有所好转。南京保留着所有的职能部门,崇祯到了之后,可以即刻开始运转,这比宋高宗建炎南渡不知要强了多少倍。

  奈何拖来拖去,一切都晚了,崇祯自缢身亡,得了个君王死社稷的美名,但南明没了主心骨,便成了一盘散沙。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