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小妙招小妙招

取类比象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说明,中药的取类比项

查看 wangqiang2022bixu8 的更多文章wangqiang2022bixu82023-03-28【小妙招】109人已围观

取类比象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说明,中药的取类比项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取类比象,以及取类比象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说明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Q1:请问,“取象比类”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详细解释和说明。


一、取象比类的内涵与特征

(一)取象比类的内涵

所谓取象比类,指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又称为“意象”思维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取“象”是为了归类或比类,即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导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取象的范围不是局限于具体事物的物象、事象,而是在功能关系、动态属性相同的前提下可以无限地类推、类比。

中华民族的意象思维在古代得到特别的发展而早熟,《周易·系辞传》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见乃谓之象。”“象”字有三重涵义:一指事物可以感知的现象,包括肉眼可以看见的物象和虽肉眼无法看见但可以感知的物象;二指摹拟的象征性符号,如卦象、爻象;三指取象、象征,为动词意。“意”是“象”所象征的事物蕴涵的特性和规律。《易传·系辞传》说:“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庄子·天道》说:“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所谓“意象”就是经过人为抽象、体悟而提炼出来的带有感性形象的概念或意义符号。就“象”与“意”的关系而言,意为象之本,象为意之用;象从意,意主象。意象思维的含义在于:一方面它通过形象性的概念与符号去理解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另一方面它又通过带有直观性的类比推理形式去把握和认识对象世界的联系。传统哲学的意象思维渗透到《内经》中,成为中医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取象比类的特征

取象比类思维方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注重整体、类比

《内经》不但将人本身各部分之间看成一个整体,而且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在“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的思维指导下,采用类比、类推的方法,将人体各部分与外界各事物融为一体。对人体各部分不作个体的、深入的分析,对人与外界事物为什么“合一”、怎样“合一”不进行具体的分析,只重视在“象”的模型范式上的归类“合一”。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也体现这一特点。

2.注重动态、功能

《内经》类比之“象”是动态、功能之“象”。《内经》很多概念只代表功能,不一定非有实体结构。《灵枢·阴阳系日月》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已从“日月”的实体意义抽象为动态范畴,是泛指,指事物的共性,而不是指具体事物的形体。《内经》“脏象”注重脏腑之“象”,不是指生理解剖意义上的实体结构,而是指功能相同、时空节律形态具有同步性、全息性和一组动态结构。

3.注重直觉、体悟

《内经》取象比类体现了直觉体悟的认知方法。由取象比类所建立的脏象、经络学说主要是通过直觉体悟感知的。脏腑的生理结构与人体实际解剖部位并不相同,说明不是由实证方法得出的。经络主要是体悟循经感传之“象”的产物。《内经》在诊断、辨证上更体现了这一特点。望闻问切四诊是一套由表知里的诊断方法,通过对脏器经络的功能性变化之“象”的感知,把握疾病发生病因、病变机理。

二、取象比类方法的运用

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在《内经》中有广泛的运用。

1、运用取象比类法建构藏象理论

藏象学说是《内经》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于藏象理论的形成,《素问·五脏生成论》提出“五脏之象,可以类推”的原则,王冰注释:“象,谓气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张介宾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类经·藏象类》)根据五行之象,《素问·金匮真言论》从直观经验入手,按照功能行为的相同或相似归为同类的原则,将自然界和人体分为五类,然后发掘出蕴涵于“象”中的深层的藏象理论。首先,以五行之象类推五脏的功能作用。如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其次,以五行之象类推五脏外合体窍、通于天气的理论。将人体脏腑、器官、生理部位和情志活动与外界的声音、颜色、季节、气候、方位、味道等分门别类地归属在一起。如心脏,其基本功能是主神明,主血脉,宇宙万物中的赤色、徵音、火、夏、热、南方、苦味等均可归属于心。

2、运用取象比类法认识疾病的状态和表现

中医重“证”不重“病”。将各种病症表现归结为“证”。如眩晕欲扑、手足抽搐、震颤等病症,都具有动摇的特征,与善动的风相同,故可归为“风证”。又如,中医从体表五色和不同器官组织的改变所归属的五行,以诊断五脏的疾病。如“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3.运用取数比类法说明生理病理现象

《内经》所取之“数”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象”,它并不偏向于定量,而是偏向于定性。取数比类是以易数表示“象”的意义,并通过易数推演事物变化规律的方法。易数主要有卦爻数、干支数、五行生成数(即后世所谓的“河图数”)和九宫数(即后世所谓的“洛书数”)。《素问·金匮真言论》用依五行生成数图中的成数五、六、七、八、九配五脏的肝、心、脾、肺、肾,肝木成数为八,心火成数为七,脾土成数为五(十),肺金成数为九,肾水成数为六,说明“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的整体联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以“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及数的生克胜复之理阐释五运六气的常变规律。《素问》运气七篇用的是干支之数,通过取数比类推测六十年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人体疾病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人体发育与生殖基数的女七男八,即阴阳进退之数。此外,《内经》中“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三”阴“三”阳、“五”运“六”气、“五”轮“八”廓、“六”淫“七”情、“三”部“九”候、“八”纲辨证、“八”法、“四”气“五”味、“五”腧穴、“八”会穴,等等,均是运数思维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取象比类作为人类把握对象世界的一种方式,历来就具有很重要的认识论价值和科学价值。通过类比,可以启迪人的思维,帮助人们打开想象的翅膀,由此推彼,触类旁通,去认识和发现新的事物。医家们在医学实践中运用这一思维方法,发明了不少新的诊疗方法。但是,取象比类这一思维方法的缺陷也很明显,那就是过于注重事物或现象的共性、共同点和相似点,忽视了不同事物的特性和不同点。如果所推导出的属性恰好是它们的不同点,那么得出的结论就必然是错误的。

张其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内经学》2004年9月

Q2:中药的取类比项


为什么易经给人的感觉总很神奇很玄妙?八八六十四卦,似乎能把天地万事万物都概括并且预测出来。这叫取类比象,是一种形象思维;也可以说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总结天地万物的轨迹,抽象出一套规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古代就有效法自然界天地之间的事物规律来治病的普遍意识,不运用的话就会引来灾祸。

那么,传统中医从哪些方面取类比象来用药和治病呢?

比如藤本植物,弯弯绕绕的形状,就像人体的经络,进而联想到疏通经络的作用。如青风藤、络石藤、鸡血藤、忍冬藤。

比如管茎中空则有通利孔窍的功能,如芦根、蒲公英。

又如,形似关节因“枝者通达四肢”的桑枝、藕节、松节有治疗痹症的功效;核桃似脑而能补肾益脑;地龙形似血管而软治疗血管硬化之属与风证。

如干姜色偏白,偏于入肺,温肺化饮;生姜色偏黄,偏于入胃,有暖胃的功能。

檀香也因色泽分为两种,李时珍在《纲目》有云:白檀辛温,气分之药也,故能理卫气而调脾肺,利胸膈;紫檀咸寒,血分之药也,故能和营气而消肿毒,治金疮。

比如生长在水湿沼泽之地的药物,如莲(荷叶、荷梗、莲房、莲子、莲藕、藕节)、菖蒲、泽泻等,具有利湿化湿的功效;雪莲种子在0℃发芽,3~5℃生长,所以性温。

药物的不同生长季节会影响药物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要“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意对应四气之升降浮沉,又如桑叶、泡桐叶常要经霜打之后采收,即取其秋寒肃杀之气。

比如鸡内金,古人们最初发现鸡赖啄食沙石瓦砾以助消化,故认为鸡内金有消食及化石等功能。

经方大黄䗪虫丸中使用了四种虫类药物,这四味虫药之习性各不相同,其中䗪虫(即土鳖虫)身体断开后尚可自连一体,故有续筋接骨之功;虻虫善飞,狠咬猛吸,苦泄辛开;水蛭善潜,迟缓善入,咸软苦破;蛴螬善钻,虽具为虫蚁搜剔之品,却因习性而功效各有偏胜。

中药天麻,其苗又称定风草,为独苗,不随风动摇,由此也是其作为息风药的依据。

古今之中医药学家利用取类比象的思想,仔细钻研,开拓思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继承。

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在“取”和“比”的过程当中,是以人的尺度来进行的。因此,在没有标准和原则的情况下,怎样取类、如何比象则尤为重要。

类比的前提是认真地观察,格物致知,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某种共性。 如果能够按照中医学规律,运用中医思维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和不同的功效。

Q3:“取类比象”——中医认识人体的一把钥匙


上周提过叶天士,今天就以叶天士最著名的“三片梧桐叶”的故事开头。

有天,叶天士接诊一位难产妇女,前往途中听病家说已请温病大家薛生白诊治过,但仍不见产下。叶天士看了薛的药方,认为此方甚佳,自己开也不过如此,苦思之际,时值秋天,窗外桐叶飘落,叶天士似有所悟,随即将原方中的药引“竹叶三片”改为“桐叶三片”,产妇遵方服药,不出叶天士所料,不久便顺利产下胎儿,母子平安。

借秋天梧桐落叶承载的天地间肃降之气,使胎儿顺产,就是中医的“取类比象”。

“取类比象”是古代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法:一是 “取类” ,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 “比象” ,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

“取类比象”在中医的运用,最为人所知的大概就是以形补形。 假如吃猪脑补人脑对于现代人还勉强可接受,那么吃核桃补人脑,就因为核桃看起来像人脑,未免太过玄幻。人们视“取类比象”为迷信,不科学。但所谓科学的解释,往往令人更费解,人们只是在被动接受一些科学名词而已。

例如中医认为:羊肝补人肝,以形补形,肝开窍于眼,所以羊肝养眼,替换成科学解释:羊肝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A有益眼睛。

同样一个现象,现代人视古代理论为迷信,宁愿相信更抽象的维生素。 以为自己在做明白人,其实越来越不明白。

大概每个现代女性都有为那些自己从来也没弄明白过的虾青素、烟酰胺、视黄醇等有效成分掏腰包的经历吧。我不是在谈这些有效成分是否有效,而是奇怪当导购小姐在说“我们的面霜里含有谷胱甘肽、传明酸和维他命C等美白因子。”这样一句彼此都听不懂的话时,怎么就心动了呢。

“白遍” 出来的时候,也有专家劝我编一种白遍特有的叫MLGB美白因子的成分,有利于营销宣传。我想专家是对的,但实在是做不出。

比起这些奇怪的生化名词,“取类比象”至少对于普通人而言要直观的多。万物都有“象”,也就是易学里的理、象、数中的“象”,“象”的概念涵盖了外形、构造、过程等事物最直观的属性。假如宇宙产生有一定的内在规律,也就是科学在寻找的大一统的理论,那么即使 从科学角度而言,具有类似“像”的事物之间存在某种关联也并非全无可能,只是有待将来证实 。

中医的“取类比象”,既是对本草效用的认识方式之一,也包含了治疗思路,但最核心的还是指天人合一的人体格局。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时,一天也有卯午酉子四时,人体的阳气也随之生、长、收、藏,每天,每年,只要活着的人,都能感受身体在一天的变化,在一年的变化。 最明显的天人合一现象就是晚上要睡觉,所以晚上睡不着的人,就是病了。

中医看病,首先要了解一个人有哪些天人不相应的现象,也就是跟不上昼夜变化,四季变化的身体现象。这是最高层面的“取类比象” 。

治疗思路上,古代医家总结了许多类似釜底抽薪法、逆流挽舟法、提壶揭盖法等“取类比象”的手段。 以提壶揭盖为例,有次朱丹溪接到个病家,小便不利,也就是尿不出,脉诊后发现患者右寸弦滑,认为是肺部被痰饮堵塞,于是开药让患者呕吐,吐出大量痰涎之后,尿也就通了。朱丹溪解释说,这就像水壶盖子盖紧了,就不容易倒出水,把盖子拿起,水流就畅通了。

本草药性认知上的“取类比象”除了以形补形,还涵盖结构和特性。 比如:诸藤皆缠绕蔓延,纵横交错,无所不至,以之比象人体的络脉,故有通络散结之效;牛膝其节如膝故可治膝关节病;续断多筋而能续绝伤,杜仲多筋坚韧则可坚筋骨,伸筋草其形似筋而能舒筋通络等;穿山甲最能穿土打洞,故有破症瘕、通经络之功;蝉,其声清响,昼鸣夜息,故以蝉蜕治失音、小儿夜啼诸症;虫类善能走窜,具搜剔之性,多具活血、祛风湿等功用,如土元、蜈蚣等,举不胜举。

清朝名医徐灵胎曾著有以“取类比象”法认识本草的专著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相当有意思,看官不妨找来一读。

根据“取类比象”得出的中医理论,也许并不是真理,但好用,事实上,我们用了几千年。科学的理论,变化就快了。

Q4:为什么研究中药不能靠成分检测?如果这样,说明你不懂中医文化


为什么研究中药药性不能靠成分检测,双盲实验?如果这样,说明你不懂中医文化

现在中医研究强调现代化、科学化。研究中药作用也要靠成分检测,双盲试验,可是这样一来,那样中医大学的专家教授越来越治不好病了,中医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后真正干中医的也不多。这其实是偏离了中医研究方向,如果中医研究强调成分检测,双盲实验的话,这说明有些专家不懂得中国文化,不懂得中医原理。

下面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比如绿豆,有人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绿豆,说“绿豆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蛋白质、纤维素,还有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何况这些成分是在许多食物中,特别是豆类中都有的,没有什么特殊、奇妙的。”还说什么“作为一种食物,起到的是营养作用,不应该有也不能声称它有治疗作用。”

他的这种说法正确不正确的呢?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他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绿豆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这一点老百姓对此都多少有所了解,在民间也有很多人运用绿豆的这一功效来保健治病的。《本草纲目》之中就有关于“绿豆”的介绍,“绿豆气味甘寒、无毒……解一切药草、牛马、金石诸毒。”明朝 养生 家高濂所著《遵生八笺》中说“解暑,绿豆淘净,下锅加水,大火一滚,去汤停冷色碧食之,如多滚则色浊,不堪食矣。”也就是说,至少400余年前的明代,绿豆汤就已经成为解暑之物了。至清代,绿豆汤已经成为大众食物。蒲松龄在家贫之 时尚 能掏出三年绿豆,煮汤供人消暑,所得的报答——行路人所讲的故事又助他写成《聊斋志异》。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都有这样的经验,在烈日炎炎暑气袭人的夏季,浑身燥热难耐,这时如喝上几碗清凉的绿豆汤,就会感到烦渴顿减,神清气爽。一些人如果口角长疮、溃烂,易长痘痘,这样的人如果常吃点绿豆,这种现象就会慢慢得到改善。外科医生它用来治疗痈疽保护内脏,散去毒气,说它的效果极好,若三天内吃十几次,可免除毒气侵五脏六腑。可是有人一用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绿豆的功用就这样被人用所谓现代科学的方法一下子给抹平了,绿豆的清热解毒治疗功效也成了不科学的了。

毛泽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绿豆的清热解毒功效可以说正是从老百姓生活实践中来,又被人们普遍认可的一个真理了。但就是这样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常识被有的人用西医的理论一分析居然变成伪科学了,这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但是后来有人服用绿豆汤为什么不仅治不好病,病反而越来越厉害呢?这不因为绿豆不好,而是因为绿豆不适合你的体质。比如说有人阴虚火旺而出现各种上火症状,这时候如果让他服用寒凉的去火药来中和一下体内的火热,那他的各种上火症状很快就会好。但是如果让他再服用温热的药,这犹如火上浇油,上火的症状不仅不会好,还会越来越厉害。同样的道理,绿豆是寒凉的,它适合体内确有实热的人,这样的人喝了绿豆汤来中和一下体质,身体就会向“和谐”的方向发展,各种病状也慢慢会好,但是如果遇到一个身体本来就是寒性体质的人,再喝这寒凉的绿豆汤,这就好像雪上加霜,病会越来越厉害。这则是涉及到辩证用药的用问题了。

又比如有的人研究人参,最后得出结论说“人参与萝卜成分相近”,既然成分相近,那功能也差不多。这个问题不用我说,我相信广大读者内心自有看法。在中医里人参与萝卜的功能完全是相反的,人参是补气的,而萝卜则是理气泄气的。为什么有的人吃一段时间人参之后,精神变好了,身上有力了;有的人吃一段时间萝卜后,身上没有力了,做事没精神了。这哪是西医的成分研究解释得通的?

古人既然不靠成分研究来明了药性,那靠的是什么呢?

古人观天察地,自有一套格物致知的学问与方法。本文重点谈“取类比象”,掌握这个方法,比单纯记诵中药的功用更有意义。中医的“取类比象”是一门格物的学问,把生命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互相结合,去分析其中的联系。取类比象并非胡乱联系,而是符合天人合一的规律的,且经得起临床验证。比如,按此法可迅速识别自然界中的多种药物的功用,且验之临床亦能屡用屡效。严格来说,整个《本草经》其实就是一部取类比象的学问。中药学是格物致知的学问,要求“取类比象”,而不是分析成分。我们学习中药,就是要掌握这个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拼命地背诵每味中药的现代功用。中药离不开取类比象思维,千万不能依赖药物成分。比如,诸藤皆缠绕蔓延,纵横交错,无所不至,以之比象人体的络脉,故有通络散结之效,治疗久病入络者,如络石藤、忍冬藤、葡萄藤、鸡血藤等等皆有同样的功效。再如,牛膝其节如膝故可治膝关节病,续断多筋而能续绝伤,杜仲多筋坚韧则可坚筋骨,伸筋草其形似筋而能舒筋通络等。

又比如,穿山甲最能穿土打洞,故有破症结、通经络之功;蝉,其声清响,昼鸣夜息,故以蝉蜕治失音、小儿夜啼诸症;虫类善能走窜,具搜剔之性,多具活血、祛风湿等功用,如土元、蜈蚣等。徐灵胎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即是依据“取类比象”思维写就的。再如,大枣色赤而肉润,赤能生血,肉润补脾,故为补脾要药;独活“有风不动,无风反摇,故名独摇草”,乃知其能疗水湿伏风。动物药中,生长周期较长、喜静、性情温顺的动物的甲角多主静,如龟板、水牛角等;爬形类和生长周期较短、善动、性情凶猛的动物药多主动,如土鳖虫、全蝎、蜈蚣、各种蛇类等。

Q5:中医的取类比象


   中医研究理论与西医有很大的不同,中医讲究的是取类比象。是指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与符号以表达和理解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换言之,就是通过直观的类比象征的形式,探查人体内部的问题。

    所谓取类就是指同一种类进行比较,所谓“比象”是指同一类事物中的“象”进行类比。比如,人体抽搐,中医认是“风”,因为自然界的风是动的,所以就那自然界的风比喻人体内部的抽搐的现象。再如,中医里五行学说都是拿自然界里的事物进行类比。拿火来比心,可以理解为火是提供热量的,而心是人体热量的来源;拿肾来比水,实际上肾就是来处理水的,具有水的特性。

   后来对中药的研究也有此一说,比如红色的药说是补心,黑色补肾,白色补肺,黄色补脾,青色补肝。从外观的颜色就知道它入哪一脏腑。还有从外观的形象入手,核桃非常象大脑的形状,就说核桃补脑,苹果象心的形状,红红的颜色,就可以补心。吃鱼眼可让眼睛明亮,中老年喝骨头汤,可治疗骨质疏松。

    取类比象有一定的或然性,古人没有现在的实验仪器,当时的条件下,能从外在的表象去研究内外的实质,也算是一种伟大的发明吧!

   

   

Q6:取类比象的解释


类象的解释


谓形象类似。 汉 王充 《论衡·顺鼓》 :“月令之家,虫食谷稼,取虫所类象之吏,笞击僇辱,以灭其变。”


词语分解


类的解释类 (类) è 很多相似事物的综合:种类。类群。类别。类书。分类。人类。 相似,好像:类似。 类同 。部首 :米;象的解释象 à 哺乳 动物 ,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多产在印度、非洲等热带地区,门牙极长,可 用于 雕刻成 器皿 或艺术品:象牙。象牙 宝塔 (喻 脱离 群众 和 生活 的文学家、艺术家的小天地)。 形状,样子:形象。景象。 气象 。现象。


关于取类比象和取类比象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说明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取类比象的详细内容...

Tags: 取类比象 取类比象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说明